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20131107 風景照片裡的人工色素

最近食品安全的議題沸沸揚揚, 大家赫然發現波菜麵的綠色原來是靠色素染出來的, 在風頭上這類產品只能暫時下架停售. 我剛好在搜尋台灣楓紅的情報, 看到很多網路上攝影達人的照片, 一時頗覺莞爾, 原來這些人的照片裡, 也有很多人工色素呢.

這不能怪他們, 誰叫閱讀者也都吃重鹹呢. 客氣一點的攝影達人開鮮豔模式, 狠一點的攝影達人直接調顏色加重飽和度. 我記得有一位大大被人點名說他調色調很兇, 他就淡淡地回答說以前底片時代, 大家要找好的暗房師傅, 不就也是因為他調得好嗎?

但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師傅在暗房的工可是很複雜的, 效果卻有限, 怎可能像他PS拉高飽和度這麼廉價? 做為藝術創作, 廉價與否是很重要的區別, 太隨手拈來的創作可是很沒誠意的. 其實在我看這人是有才的, 他的照片就算不要做過度的調色, 本身也有相當高的水準. 但他就是抗拒不了其他網友的掌聲. 有調色掌聲大, 沒調色掌聲小, 耐不住寂寞的人就迎向掌聲去討好市場了.

攝影裡面當然有人為的操縱, 構圖的選擇就是. 選擇從哪個點去拍, 用哪個焦距的鏡頭, 裁掉哪塊景物, 這都是在強迫閱讀者看自己想表達的部分. 光圈的選擇也是, 不想納入的主體就把他推到景深範圍之外弄糊掉. 快門的時機也是, 把時間凍結在一點, 也是強迫閱讀者看自己想表達的部分. 曝光的選擇也是. 不要閱讀者看到的部份就推入死白或死黑, 要閱讀者感受其質感紋理的部分就放在中間色調. 這些攝影的基本控制, 到處都是人為操控的痕跡.

再講進階的如Zone system, 重複曝光, 暗房的dodge and burn, 閃燈技術, 人像打光與化妝, 黑白化或IR攝影. 這哪一項不是人為操控? 那為什麼不能調顏色?

我承認這只是我個人的偏見, 但攝影和繪畫的分別是什麼? 有人把攝影稱為寫真, 既然是寫真, 那怎可不真? 如果要扭曲顏色, 那何不扭曲線條和形體, 乾脆就整個進電腦去改就好了, 那雖也是一種藝術, 但他就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攝影. 所以攝影比賽要限定不可合成, 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是人像照, 商品照這些, 化妝品和假水珠都用了, 確實有沒有修改合成已經很難挑剔. 有些軟體就標榜雀斑坑洞一律抹平, 熟女變嫩妹, 這如果有人愛, 那也就隨他去用吧. 但是風景照的部分, 我始終覺得這還是要保有一份真實. 如果可以調顏色, 前田真三何必等夕陽最後那一抹紅? 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可以用PS超越他, 這會不會太廉價啊. 風景攝影要強調的是自然原來有這麼美, 如果那種美是PS出來的, 根本就是阿凡達了, 你要他多美就可以多美, 這樣還有意義嗎?

但有一件事我也承認有爭議, 就是高動態範圍模式或有些人愛玩的黑卡. 為什麼說他有爭議, 是因為人眼的特性和相機有所不同, 相機大部分預設是模仿底片. 底片大概只能記錄一百到一千倍的亮度差, 但人的眼腦合作之下可以同時感受到更高的亮度差. 因為顯示科技的緣故, 主流的影像紀錄格式現在還是8位元的JPEG檔, 所以雖然大多數的相機已經能記錄14位元的原始檔, 但這些暗部細節卻會在最終呈現時消失. 這邊的爭議又回到什麼是"真", 我們該要用人的感受為真, 或是機器的科學紀錄為真? 所以有些人會希望把這些消失的暗部細節變亮然後呈現出來,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更接近人的感受.

就像以前底片時代的反差控制一樣, 反差的縮放在攝影中是被允許的, 甚至是更複雜的zone system. 所以高動態範圍模式並不是太爭議的, 唯一的問題是喜好度. 因為前人說過, 好的照片要黑就是黑, 白就是白, 開了高動態範圍模式之後陰影不黑, 壓縮過的反差看來不討喜, 感覺就不是張好照片. 因此, 很多人會偏向於局部的反差控制, 也就是傳統上暗房裡的dodge and burn或攝影時的搖黑卡. [待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