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20130503 我的Gore-Tex外套

我的Gore-Tex外套被放在儲藏室快十年沒穿, 今年三月底去標定獵路兼試用GPS的時候, 所有的縫線貼條一路掉落, 好慘. 可是這件外套陪我去了太多地方, 當年每次去國外爬山和Trekking的照片都有他, 實在捨不得丟掉. 而且這件表布是很厚很耐磨的設計, 現在也買不到這麼厚的Gore-Tex布料了, 丟掉真的太可惜. 只好上網學習如何補救.

首先是知道自己犯了大錯, 我們家的儲藏室夏天西曬溫度太高, 非常不利於登山裝備的保存. 但都已經買二十年了, 他掉縫線貼條絕對是正常的, 我沒什麼可怪罪原廠的. 再來是學到Gore-Tex膜只要沒整塊弄破, 防水性不會被破壞, 頂多是透氣性變差變成尼龍雨衣, 不過外層的防潑水(Durable Water Repellent, 簡稱DWR)得補做, 且車縫線是一定要做防水處理的.

我們以前的習慣不好, 外層的防潑水失效後都沒有補做, 下雨後外布也濕了, 排氣能力會變得很差, 而且吸水後衣服變很重. 至於車縫線, 網路上查到的Seam Grip膠, 看起來不能對付這種縫線貼條全面脫落的情況. 如果要用Seam Grip封住所有的車縫處, 用的膠量要很多不說, 還有容易翻起和沾黏的問題. 所以還是只能硬著頭皮送去登山友報修. 很不幸, 師傅覺得太費工又沒把握100%修好, 連報價都不願意. 繞了一圈又只能領回來自己處理.

這中間又發生了個插曲, 我老婆也有件近20年的防水透氣外套, 但仔細一看它居然不是Gore-Tex的, 而是類似功能的WeatherTite, 它也沒有任何縫線貼條. 它的老化型態是防水膜脆化粉碎, 和Gore-Tex完全不同, 但隔著內裡我無法觀察, 所以我決定先拿它來試用防潑水噴劑. 噴完後用水沖, 發現效果實在好極了, 水珠完全停不住. 我非常驚訝這種噴劑這些年進步了這麼多. 只是後來上網看了一下英文資料, 發現這種噴劑並非拿來處理衣服的, 正規給防水透氣外套補強外層的, 是一種像洗衣精的東西, 這樣才會均勻. 還好我老婆這件應該是防水性不佳, 而非透氣性不佳, 就算噴一噴阻塞了某些地方, 導致透氣性變差了, 應該也不會太糟.

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 我究竟需要多防水的外套?
  • 我一年會爬山幾次?
  • 我幾年會遇到一次超級大雨?
  • 考慮它老化的速度, 重買一件輕薄型的防水外套, 這個投資真的划算嗎?
  • 網路上這些非常計較Gore-Tex外套一滴水都不能漏的人, 有多少是真的背背包爬山的, 還是他們其實是坐一整天釣魚的人呢?
  • 我們以前就知道, 背部因為有背包, 一定無法透氣而會汗濕. 此外當防水外套上流滿了水, 他也是不可能透氣的. 可是我們都沒有補做防潑水的習慣, 我們就接受Gore-Tex還是會汗濕, 只是比雨衣好一些. 但若是如此, 我還需要這麼計較縫線漏水嗎?
  • 如果我不去斤斤計較縫線, 只做好防潑水, 是否最後漏雨濕掉的程度還不及汗濕的程度?
  • 如果我在超級大雨中穿著它登山, 就算漏雨濕了, 但也還有內層的Pile和排汗衣, 真的會有失溫風險嗎?
看起來短期之內, 我們夫妻兩會選擇定期花幾百的代價補做防潑水. 把重買外套的錢留下來住民宿和旅館, 這樣應該是比較務實一點. 都濕那麼多年了, 也不在意再多濕幾年. 搞不好這樣顧外不顧裡, 結果還更不濕一些呢!

也不是反勸敗啦, 我們都願意給小孩買新的防水透氣外套了, 並不是小氣啊, 只是不覺得自己的使用量值那個錢而已. 等到我們接近空巢期再說吧.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20130414 南投, 巴庫拉斯, 洗手台下的小草




Sony RX100, 10mm (eq. 28mm), F5.6, 1/30s, ISO640, 5472x3468 pixels
原像素裁一塊來看絨毛
 
這兩天雨幾乎沒有停過, 全家大小來難得來這裡玩, 遇到這種天氣, 實在有點掃興. 原本我沒有什麼想拍照的感覺, 剛好老婆想用新買的Sony RX100拍捕蠅草, 找不到相機的小花模式, 我就拿它四處找小景來試驗. 我拍了牆上在躲雨的蛾, 還有拾回的油桐花等等. 在拍攝這張「洗手台下的小草」的時候, 就強烈感覺到這將是這趟旅程拍到最好的照片. 明明是下雨天, 這個景的反差卻出乎意料地大, 被葉片留住的雨水反射了天光, 整體質感變得非常突出. 這台只有240g的輕便相機在這個景表現得非常棒, 完全抓到了所需的細節, 連葉片上的絨毛都清晰可見. 我保留了葉片上的雜木雜石, 沒有撥掉它. 並不完全是懶惰, 也因為它本來就是未經任何人工處理, 偶然撞見的驚艷. 

[技術筆記]
  1. RX100雖有光學防手震, 但因為像素太密, 還是很容易拍到震動的照片. 這張廣角微距雖然1/30s手持是成功的, 但我們請人家幫忙拍的廣角全家合照, 三張1/30s就有兩張有手震. 因此, 要請別人拍廣角全家合照, 應該要切到快門優先模式, 把快門定在1/60s或更高, 以避免手震問題. 至於望遠端, 更寧可用快門優先模式定在1/60s或更高, 不要全賭在防手震功能上頭.
  2. RX100的F5.6光圈其景深和畫質, 都約略等同全幅單眼在F16的情況. 算是當下最好的變焦輕便相機了. 比起全幅單眼在F8的表現它當然是不及, 但若要景深深一些的情況, 如山岳風景的全焦攝影或微距攝影, 他和全幅單眼就很有機會平起平坐. RX100的光圈縮到比F5.6小的時候, 會有比較明顯的繞射問題, 因此要盡量避免使用F8或更小的光圈. 這件事在晴天陽光下尤其重要, 此時若想用慢速快門拍溪流, 最好用減光鏡.
  3. 這張的ISO雖然有點高, 但因為是綠色系(Bayer有兩格)且反差夠大, 並沒有顆粒感或糊掉的問題. 低光度低反差的光線通常就沒那麼討喜. 所以低光度低反差時, 有機會上腳架還是比較好, 只是那就有點失去輕便相機的意義. 正因為如此, 在低光度的陰雨天能手持輕便相機就拍到喜歡的作品, 其實是蠻難得碰到的事啊, 值得為此高興一下.

20130330 我想幫Garmin eTrex 30平反

二十年前我就算是個精通讀圖定位的人, 以前我爬山從沒用過GPS. 打從練會讀圖定位後, 即使在沒路的中程山, 我也從沒走失過, 所以我從不覺得需要GPS. 可是這次為了要標定一條已經荒廢的獵路, 我決定要開始學著用手持式GPS.

一開始我得到的資訊是, 國內爬山最多人使用的是Garmin的Oregon系列, 包含很多專門撿基點的人. 不過看到550t的價格後, 我發現那實在不是可以隨便買來試用的東西, 於是我開始上網看評論和資料. 國內關於手持式GPS這方面的評論不多, 但他們的切入點和我不太一樣. 以我的登山經驗, 我非常在意重量, 我非常在意電池的續航力. 但這些網路主流意見都不是那麼注重這兩件事.

以Garmin的產品規劃, 我在意的這兩點, 表現最好的是eTrex系列, 其最新款是eTrex30. 在這些手持式GPS網路評論文章中, 可以歸納出eTrex30的幾個可能缺點:
  1. 天線. Garmin有個系列有一支突出的大天線, 有些人說在高山上鑽密林時你就知道有差了. 據他們說Oregon系列的收訊一定比eTrex好. 因為我都沒有用過, 我只能先把這個講法當作一個需要考慮的議題.
  2. 反應速度偏慢和螢幕太小, 字不清楚. 沒有觸控.
  3. 廉價. 沒有附PC軟體. 而且因為不夠貴, 寫開箱文的人不會為它營造高級感, 別人不會羨慕你的裝備.
其中我最介意的就是天線問題. 因為我們這次要標定的獵路, 是在很深的V型峽谷旁邊的山腰密林中, 比起高山上鑽密林, 這對GPS可是更困難的環境. 但從Garmin網站的描述, 我也注意到eTrex30有一項特殊利器, GLONASS+GPS雙星系統. 如果在峽谷裡, GPS只看到2顆衛星, 但雙星系統有4顆衛星, 那我就需要用雙星系統了. 於是, 憑著工程師的直覺, 我沒聽從這些手持式GPS網路達人的建議, 投資了eTrex30. 但我還是借了一台550t來PK.

20130330下午, 實戰之後答案揭曉, eTrex30大勝. 550t有幾段完全跟丟, 甚至超過一小時追不到.而開著GLONASS+GPS雙星系統的eTrex30表現非常非常好, 從來都沒有跟丟, 鹼性電池也撐了20小時以上.

我的結論是
  1. 天線不是個問題. 據說以前GPS晶片收訊很差, 但現在已經不是那樣了, 所以不要再跟我提什麼密林裡收不到的那套說法了.
  2. GLONASS+GPS雙星系統在峽谷地形是必備的. 在這種最考驗GPS收訊的地形, 貴的打不贏便宜的, 別迷信價錢. 很感謝Garmin做了這樣的好產品, 也給我們登山的人好價錢.
  3. 我不能說Oregon系列完全不能用於登山, 爬郊山一天他也許夠用. 但他的電池續航力真的令我無法接受. 一個長程隊伍, 帶兩套電池也就算了, 若要帶六套, 那真是太重了.
至於使用介面這種事, 蠻見仁見智的, 我就不予置評了. 但我覺得戴手套不易操作的觸控螢幕, 並不適合在路況較差的中程山以及郊山使用. Oregon系列LCD一下子就關掉的省電設計, 也非常地惱人. 相較之下eTrex 30的半穿透LCD設計就很實用.

只有很少數爬山的人是工程師背景, 會自己去思考需要用什麼電子設備. 大多數爬山的人是靠口耳相傳去採購設備的. Garmin的工程師明明就創造了一款最適合登山使用的手持式GPS, 但國內的銷售生態卻是扭曲到一款高價卻較不適用的Oregon系列. 我認為這件事需要有更多人一起幫忙來平反.

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擅長用指北針讀紙本地圖定位, 但既然Garmin做了這樣低價, 強大又好用的產品來造福登山者, 又何必為了高價迷思, 讓你的登山同好朋友為了高達一倍的價差而裹足不前呢? 對不擅長讀圖定位的人, GPS可是偶爾會救命的東西呢.

我想我還是會繼續用紙本地圖加上指北針, GPS大多數時間只會被當作是紀錄器. 不過搭配GPS的能力之後, 我發現傳統讀圖定位可以被提升到另一個層級, 就好像一維到二維的自由度提升一般. 如果日後我有什麼實戰經驗, 再提出來分享吧.